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
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(shù)據(jù)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
東江品牌聯(lián)盟 粵港澳大灣區(qū)主流媒體聯(lián)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(yè)印務公司 報業(yè)發(fā)行公司 新文創(chuàng)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(fā)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
演播廳 會議室
原標題:
全縣農村電影公益放映轉向室內固定,想看哪部觀眾說了算
老情懷有了新模樣
新時代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追求。農村公益電影如何做好文化的時代“弄潮兒”,讓觀感和體驗感更貼近百姓需求,讓這溫暖的光影持續(xù)滋潤大家?在去年推出農村公益電影特色專場的基礎上,博羅再探索,率先在全省啟動全域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室內固定放映網絡建設。
日前,“文藝賦美鄉(xiāng)村·光影情暖博羅”公益電影固定放映點啟動儀式在博羅縣文化館小劇場舉行。這標志著全縣首個縣級公益電影固定放映點正式啟用,全縣農村公益電影從“流動室外”向“固定室內”轉型的新征程也隨即開啟,F(xiàn)場還為首批50個縣、鎮(zhèn)、中心村固定放映點集中授牌。這是博羅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《“文藝賦美鄉(xiāng)村”工作方案(2025-2027年)》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。
情懷延續(xù)
從“露天銀幕”到“專業(yè)劇場”
吹著空調、坐著軟包座椅,看著優(yōu)質片子。當晚,縣城群眾珍姐約上三五知己一起前往小劇場欣賞公益電影。作為“70后”,珍姐和她的伙伴們在小時候也曾跟著大人夜里趕路“追”農村公益電影。這次在小劇場里“追劇”,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結伴看農村電影的年代,但又不一樣,這回有點在電影院觀影的感覺。她說:“一樣是那些小伙伴,一樣熱鬧,就是環(huán)境更好了!

群眾在縣文化館小劇場觀看公益電影。
農村公益電影放映,是連接千家萬戶的文化橋梁,更是溫暖基層群眾的精神紐帶。像珍姐一樣,農村公益電影作為流動的文化載體,承載了“50后”至“80后”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與鄉(xiāng)愁情結。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智能電視、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普及,高質量電影院的增多,加之戶外環(huán)境、屏幕、音響等因素,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迎來了新的挑戰(zhàn)。如何提高農村公益電影的吸引力和觀影體驗感,是這個文化載體持續(xù)煥新的關鍵。博羅縣委宣傳部不斷探索,嘗試將農村公益電影從室外搬到室內,從流動到固定,讓百姓不僅有得看,還要看得好。在首個固定點正式啟用之前,該縣就在小劇場進行了嘗試,讓紅色公益電影放映走進小劇場。群眾體驗后表示,相比室外,室內的空調、舒適的座椅給公益電影播放帶來了更佳的觀影體驗。
隨后,在這個縣級公益電影固定放映點,大家共同觀看了公益電影《長安三萬里》,好評依舊。這個固定點配備了高清數(shù)字放映設備、高增益金屬銀幕與專業(yè)音響系統(tǒng),實現(xiàn)觀影環(huán)境舒適化、視聽效果專業(yè)化,讓群眾真正“沉浸式”看好電影,讓農村電影公益放映不再只是“天幕電影”“星空電影”的固有模式。“00后”青年小陳說:“我的童年里雖沒有戶外流動電影,但如今在這里看公益電影,感覺很不錯。”
覆蓋城鄉(xiāng)
50個放映點有“點長”管理
讓群眾期待的是,農村公益電影室內固定點不僅設在縣城,也設在鄉(xiāng)鎮(zhèn)。
當晚,首批50個公益電影固定放映點集中授牌。這些點位覆蓋縣級文化場館、各鎮(zhèn)(街)新時代文明實踐所(站)、綜合文化站以及一批條件成熟的中心村(社區(qū)),初步構建起“縣城引領、鎮(zhèn)街樞紐、中心村補充”的三級公益電影放映網絡。這一網絡建設是落實文藝賦能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的重要舉措,推動公益電影從過去“零星流動”走向“全域固定”,實現(xiàn)城鄉(xiāng)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、標準化覆蓋。
為推動固定點可持續(xù)、高品質運營,博羅還同步出臺了公益電影固定點放映服務規(guī)范,從放映計劃、設備維護、現(xiàn)場服務、安全管理等方面建立標準化流程。值得關注的是,各固定點實行“點長制”,統(tǒng)一懸掛標識牌、公示放映制度,推動公益電影服務從“軟任務”走向“硬標準”。博羅縣文化館副館長張佩賢是小劇場固定點的“點長”。今后他將全力做好場地保障,提前檢查放映設備、調試電源線路,確保銀幕清晰、音響正常,為街坊們打造舒適安全的觀影環(huán)境。
你想看,我來放。固定放映點采用“點片制度”。通過微信公眾號、鎮(zhèn)(街)和村(居)微信群等平臺,提前一周發(fā)布預告片單,開設線上點片通道,讓群眾通過微信公眾號線上投票。針對老年群體,設置線下“點片箱”,由村(社區(qū))工作人員協(xié)助征集意見。這一“群眾點單、中心派單、放映點接單”精準選片機制也是博羅在全省的率先嘗試,真正實現(xiàn)“想看什么,群眾說了算”。對于“點片制”,“70后”鄒麗華很是期待!稗r村公益電影是我童年的美好回憶。我喜歡與青少年有關的題材,如果有這樣的影片,我要點播!
有了室內固定觀影點,觀影也不再需要等待流動放映隊的偶爾到訪,而是可以在固定時間、固定地點享受高質量觀影服務,真正實現(xiàn)從“偶爾看得上”到“常態(tài)看得好”的轉變。按照計劃,縣級固定點每月放映不少于3場,鎮(zhèn)級點每月不少于2場。節(jié)假日、農閑期適當增加場次。結合重大節(jié)慶、紀念日,設立“紅色電影展映”“少兒動畫季”“敬老戲曲周”“農業(yè)科普專場”等主題專場,增強時效性和吸引力。
“推動公益電影從‘看到’向‘看好’轉變,不僅是落實文藝賦美鄉(xiāng)村工作要求的具體行動,更是公共文化服務理念與模式的深刻變革!辈┝_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,博羅將全力支持固定點建設,力爭到2027年在全縣建成一張布局合理、標準統(tǒng)一、品牌突出的公益電影固定放映網絡,將“光影情暖博羅”打造成具有區(qū)域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,為“百千萬工程”注入持久文化動能。
文化客廳
一場多能一站多享
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,農村公益電影釋放了更多“電影+”效能。博羅積極探索“電影+”多元融合模式。
去年,博羅縣農村電影公益開設放映特色專場,讓農村電影與普法宣傳、垃圾分類宣傳、書香博羅建設、“掃黃打非”宣傳等相融合,實現(xiàn)了互促互進的效果,讓“電影+”的文化賦能效應初顯。
今年,博羅將以公益電影固定放映為新契機,將各固定點打造為集觀影、理論宣講、讀書分享、藝術普及、志愿服務于一體的“社區(qū)文化客廳”。未來,群眾不僅能看到電影,還能在“電影日”享受義剪義診、政策宣講、反詐宣傳等便民服務,實現(xiàn)“一場多能、一站多享”,豐富文藝賦美鄉(xiāng)村的內涵與形式。
文化是鄉(xiāng)村振興的靈魂,電影是時代前行的映像。博羅將不斷探索,讓農村光影更溫暖、明亮,持續(xù)照亮鄉(xiāng)村的文化振興之路。
文/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盧泓宇 通訊員博羅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