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
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據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
東江品牌聯(lián)盟 粵港澳大灣區(qū)主流媒體聯(lián)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(yè)印務公司 報業(yè)發(fā)行公司 新文創(chuàng)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(fā)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
演播廳 會議室
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,“假如一棵樹來寫自傳,那也會像一個民族的歷史”。如果讓一盞客家花燈來寫自傳,那也會像一個家族的歷史。
春節(jié)期間上燈的風俗,在惠州廣大客家地區(qū)流行!疤頍簟敝C音“添丁”,具有特別的寓意與祝福。作為上燈活動的重頭戲——花燈是必不可少的。博羅縣柏塘鎮(zhèn)茜塘圍花燈在附近鄉(xiāng)鎮(zhèn)聞名已久,歷來是博羅東部鄉(xiāng)民上燈時節(jié)的搶手貨。
朱仕林和他剛做好的花燈。
挑選品相較好的芒桿。
春節(jié)臨近,在柏塘圩鎮(zhèn)一間臨街店面,茜塘圍花燈手藝人、年逾六旬的朱仕林又緊張有序地趕訂單。他別著老花眼鏡,一雙巧手穿梭在芒桿、紙花、燈帶間,心無旁騖地搭建他心目中的花燈造型。
這是祖?zhèn)鞯氖炙嚮睢\缣羾魮f有400多年歷史,代代相傳,種類繁多,有公燈、走馬燈、六門燈、八門燈、伯公燈、土地燈等。添丁花燈需求量是一年之最,為八門花燈或六門花燈,直徑約80厘米,高約1米。花燈上有“龍馬精神”“大吉”“!薄皦邸钡茸8W謽右约凹槿缫獾脑⒁鈭D案,還插滿了由五顏六色縐紙制作的花朵,突出部分還掛有小燈籠和飄帶,堪稱手工藝術精品。
認真完成燈頂部分。
細心修剪花燈內部。
朱仕林從小就跟著爺爺、父親做花燈,耳濡目染,最終成為花燈手藝人。茜塘圍花燈主要原材料為芒桿、各色紙張。每年進入秋季,鄉(xiāng)村里的溪水邊和山腳下白芒花開,朱仕林就開始為做燈備料,砍白芒花桿,買畫紙、色紙、蠟紙、金紙。砍回來的芒桿,每一根都要刨皮,晾曬數日至干。曬好的白芒桿,根據需要來裁剪長度,還要做成格子。不同的花燈,有不同的尺寸,朱仕林基本上都是按照祖?zhèn)鞯某叽鐏碜龌簦贿^他也會根據需要適當改良一些尺寸。到了11月,朱仕林開始做燈,做一盞燈要經過做燈身、做燈撐,拼接單門格,裁剪畫紙、色紙、蠟紙、金紙、雕刻、雕鑿,糊紙“合(音夾)燈”等環(huán)節(jié),工序復雜,費時費力。
朱仕林在柏塘中學設有工作室,每周三到校授課。
到春節(jié)正月初二至十四,柏塘鎮(zhèn)最熱鬧的日子到來,大街小巷彩旗飄飄,鞭炮齊鳴,訂燈人家來請燈,敲鑼打鼓舞獅舞麒麟將預訂燈請回和進行上燈,每一次,朱仕林會向訂燈人家大聲祝福,場面喜慶。
制作花燈的格子。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茜塘圍花燈制作鼎盛,幾乎每家每戶都做燈。隨著時代流轉,大部分手藝人紛紛改行,朱仕林也靠維修馬達過日子,但花燈手藝從來沒丟,傳承至今,平均一年能接到五六十個花燈訂單,價格從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,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。但朱仕林不滿足于此,他更多的是想將這門手藝傳下去。
成品的茜塘圍花燈。
朱仕林走進博羅縣文化館開展“扎燈手工藝”體驗課,科普有關花燈的歷史來源、傳承工藝和制作步驟。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,朱仕林在柏塘中學設有工作室,每周三教授花燈制作手工課。
柏塘鎮(zhèn)文化站相關負責人表示,茜塘圍花燈正在申報博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加大保護力度,以傳久遠。
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
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