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理學先驅、教育家胡瑗曾提出: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,成天下人才者在教化,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!睂W校興,則教育興;教育興,則國家興;教育強,則國家強。
光亞小學、樟浦小學、霞涌第一小學……在大開發(fā)、大發(fā)展之今日惠州大亞灣,除了產(chǎn)業(yè)項目、科技創(chuàng)新,值得銘記的還有一所所老校。它們從歷史中走來,有的已跨越一個世紀,有的則是新中國成立前始建,在時代變化中誨人不倦初心不改,培育了一代代莘莘學子,為當?shù)厣鐣?jīng)濟發(fā)展、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立下汗馬功勞。
摸清老!凹业住,挖掘老校發(fā)展脈絡中的精神價值,對于推動教育高質量發(fā)展、構建教育均衡發(fā)展新格局有著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光亞小學有120多年的歷史。(來源:惠州報業(yè)傳媒集團)
光亞小學
百年私塾學堂當今區(qū)域名校
媽廟村是惠州大亞灣區(qū)澳頭街道老城區(qū)所在,與外面的喧囂繁華相比,這個擁有眾多老碉樓、老民居的村子顯得格外幽靜、滄桑。
媽廟河從村中蜿蜒而過,光亞小學靜靜地矗立在河邊。每天,從光亞小學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與奔流不息的河水聲,交織成一首動聽的生命之歌。
歷史 校址幾次搬遷 校名幾經(jīng)修改
記者查找多方史料記載發(fā)現(xiàn):光亞小學(原媽廟書院)創(chuàng)建于1899年,至今已有121年。如今,在光亞小學教學樓醒目位置的;丈,也明確寫著學校始建時間為1899年?上У氖菍W校幾經(jīng)校址變更,現(xiàn)址之前的資料幾乎損失殆盡。
在光亞小學退休老校長王石勝和老教師蘇乃坤的了解和研究中,光亞小學前身是一所私塾(媽廟書院),后隨著規(guī)模擴大,逐漸辦成學堂,成為今天的光亞小學。
71歲的蘇乃坤是媽廟村人,也是光亞小學的退休教師,從上世紀70年代初到2010年退休,他在光亞小學任教33年。據(jù)他介紹,光亞小學從建校至今,曾經(jīng)歷過五次搬遷,校名也幾經(jīng)更改:新中國成立前叫“媽廟書院”,新中國成立后改為“光亞學!保母飼r期改為“建新小學”,后又改為“媽廟小學”,直到1985年選址并興建于現(xiàn)澳頭街道北部的媽廟村中心區(qū),校名重新改為“光亞學校”,大亞灣區(qū)建區(qū)后改為“大亞灣區(qū)澳頭光亞小學”。
一百年對于人類史而言只是彈指一揮間,于一所學校卻是說不完的輾轉歷程和青春故事。歷史雖不能開口向今人訴說,但可以確定的是,光亞小學是一代代媽廟村人啟蒙求知、不斷探索進而走出村莊、走向世界的大門。
光亞小學培養(yǎng)了一批批優(yōu)秀人才,民國時期曾做過黎元洪總統(tǒng)秘書的蘇理平是媽廟村人,曾就讀于光亞小學。據(jù)稱,蘇理平小時便才智過人,少年才俊善寫對子,16歲時已聞名遠近鄉(xiāng)村,后來官至順德縣長。
輝煌 愛國華僑捐資興建新校
在光亞小學120多年的歷史中,其最輝煌鼎盛時期是1985年選址興建現(xiàn)址之后。
在老教師的記憶中,1985年興建的光亞小學,是愛國華僑與本地干部群眾尊師重教、崇文厚德美好品質的集中體現(xiàn)。
眾所周知,媽廟村是大亞灣有名的僑鄉(xiāng),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,許多媽廟村民遠渡海外創(chuàng)業(yè)。這些村民創(chuàng)業(yè)成功積累財富后卻不忘桑梓之情。
退休老校長王石勝說,改革開放后,以李文孝為代表的愛國華僑回鄉(xiāng)時看到家鄉(xiāng)的光亞小學校舍破爛不堪,心生不忍,認為“校舍不好何以培養(yǎng)棟梁之材”,遂發(fā)動海外華僑捐資興建新校。
王石勝保存著的一份《興建光亞學校大樓告同鄉(xiāng)書》,詳細記載了當年愛國華僑籌資興建光亞學校的始末:“……今者,韶光荏苒,歲月增益,教室之橫梁墻瓦,顯告腐蝕松裂、狀呈危危欲塌跡象,影響師生上課情緒。鄉(xiāng)彥體監(jiān)及此,憂心忡忡,誠恐猝然傾塌、災禍則不堪設想!爰匆匆集眾研討,各抒卓見,迨后綜合結論:一致響應重振旗鼓、再度進行籌劃,旨為一樹百獲之永逸計,擬將舊校舍整座拆除,改建一幢具備八課室之兩層教學大樓……”
告同鄉(xiāng)書還對樂捐者規(guī)定了獎勵辦法:“凡捐資港幣一萬五千元者,則將其芳名鑲嵌于課室門楣上,作為該課室之命名,以永垂功德;捐資五百元以上者,皆勒石留名;其余則張榜鳴謝!
記者走訪今日之光亞小學看到,時年興建的校舍共三排兩層樓,呈倒U字形(其中一排后來因校舍不夠拆了重建為一棟四層樓的綜合樓)。“李文增先生捐建課堂”“李集仁先生捐建課堂”……兩排教學樓的課室門楣上,可見大大的捐贈者芳名牌,這樣的課室共有7個;學校校門口兩側墻壁則是時年捐資建學的芳名榜。
王石勝和蘇乃坤說,光亞小學的興建,除了愛國華僑的熱心捐助外,也離不開村干部群眾對教育的重視和大力支持。
據(jù)介紹,當年,媽廟村除了撥付土地用于建校外,村干部帶頭支持光亞小學建設并號召村民捐款,建校的磚瓦也由村里的磚窯廠提供。不僅如此,村干部還倡導出資20萬元成立了教育基金會,村中孩子上光亞小學不收學費,學校辦公經(jīng)費也由村里全包。“當年光亞小學教師工資在800元以上,讓其他學校老師很羨慕!
王石勝感慨地回憶:學校建好后,愛國華僑們十分尊重關心老師,每每從海外回來,總要到學?纯,和老師們談心;媽廟村也一直大力支持學校發(fā)展,上世紀90年代初,村里又撥出一萬多平方米的地建教師校舍,用于解決教師住房問題。
在愛國華僑及村干部群眾的關心下,光亞小學很快迎來輝煌。
“光亞小學在當時是一顆燦爛的明珠。”王石勝無比驕傲和自豪地說,光亞小學校舍美輪美奐,校園布局科學精致、綠化超前,儼然一所花園式學校。上世紀90年代初,光亞小學吸引周邊縣區(qū)兄弟學校爭相來參觀,光亞小學當時被教育界譽為“廣東省一流學!薄
光亞小學的教師用心教學,學生們也安心上學,學校教學水平年年攀升,教學成績從1991年開始一直穩(wěn)居大亞灣區(qū)前列,培育了許多考上高水平中學的優(yōu)秀學子。學校各種榮譽接踵而來,聲名遠揚。
傳承 辦成區(qū)域性名校
時光荏苒。光亞小學興建后30多年來,大亞灣區(qū)經(jīng)濟社會飛躍發(fā)展,教育也歷經(jīng)改革,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“光亞篤培桑梓學,校園宏植棟梁材”,正如學校大門這副對聯(lián)所言,光亞小學始終堅守育人初心,以“篤培桑梓學,宏植棟梁材”為辦學目標,以“傳承創(chuàng)新、和諧育人、人才強!睘檗k學理念,努力把學校辦成“質量好、品德高、特色明”的區(qū)域性品牌名校。
這些年來,不僅學校規(guī)模變大了——從始建時只有6個教學班、學生不足200人、教師10人,到現(xiàn)在占地12358平方米,有18個教學班、學生919人、教職工58人。學校先后被市、區(qū)評為“辦學先進單位”“教改先進單位”“綠色學!薄拔拿鲗W校”,奪得“大亞灣區(qū)小學教育教學質量進步獎”“大亞灣區(qū)德育示范學!钡葮s譽稱號。
“校園里這幾棟老校舍、校門口的對聯(lián)、課室門楣上的捐贈名,都彰顯著光亞小學作為一所歷史悠久老校的光輝,我們定當不負愛國華僑和父老鄉(xiāng)親所托,一如既往地把光亞小學辦好,造福子孫后代。”光亞小學現(xiàn)任校長劉茂林說。
孩子們在樟浦小學快樂成長。(來源:惠州報業(yè)傳媒集團)
樟浦小學
傳承重教傳統(tǒng)打造百年名校
樟浦村是大亞灣西區(qū)街道一個傳統(tǒng)的嚴姓單一姓氏村落。建村400多年來,樟浦村一直傳承著奉公好義、尊師重教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該村開基祖嚴維翰便是入列《惠州府志》《歸善縣志》人物傳的地方名紳,16歲成為能夠享受廩膳補貼的秀才,且一直隱居講學到九旬壽終;清道光年間,該村第一位舉人嚴光祖是歸善縣籌建賓興館后聘請的6名總理首事之一,成為惠州教育界光彩一人。
從嚴維翰隱居講學就可以看出,樟浦村利用學堂教化鄉(xiāng)民的歷史十分悠久。據(jù)傳,樟浦小學前身是一所名為“明興學!钡乃桔訉W堂,至于該私塾的創(chuàng)建時間,如今已無法探尋。
而與澳頭的光亞小學一樣,樟浦小學的興建也離不開愛國華僑的鼎力相助。1929年,樟浦村鄉(xiāng)賢、海外赤子慷慨解囊,在樟浦村大元背,建成一幢兩層的木棚樓房和兩間平房,于1933年投入使用,并命名為樟浦小學。自此,樟浦小學開啟風雨歷程。
歷史 愛國華僑捐資助學
1985年,香港同胞嚴國良先生捐贈一間課室作學前班使用,學校首次有了學前教育,自此樟浦小學成為完全獨立學校。1988年,在樟浦有識之士的倡議下,樟浦村民及港澳同胞共同出資,于,在老校旁邊新建了一幢三層高的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樓房,同時把原有的兩層磚瓦房整修一翻,使之舊貌煥新顏。
1994年,在樟浦村鄉(xiāng)賢嚴海波、嚴榮堅、嚴建煌、嚴田生同志的倡議下,成立了“樟浦村教育基金會”,每學期都對優(yōu)秀學子給予獎勵。1996年,“樟浦村教育基金會”捐贈10臺電腦,樟浦小學成為當時整個大亞灣西區(qū)小學里唯一有電腦室的學校。
進入新時代,隨著樟浦村的發(fā)展,村里及周邊工廠興起,返鄉(xiāng)村民、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多,老舊的樟浦小學已無法滿足需求。2016年,樟浦小學擇地重建,村里劃出2.7萬多平方米土地,大亞灣區(qū)財政投入4000多萬元,于2017年8月份建成了一所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、設備齊全、富有現(xiàn)代化氣息的大亞灣樟浦小學新校區(qū),同年9月份投入使用。
如今,樟浦小學老校舍正在裝修,不久后將以“新時代文明實踐站”的新面貌,承載思想引領、道德教化、文化傳承等新使命,為樟浦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內涵。
傳承 建設特色文明校園
“先生駐校潛移默化育英才,后輩入學共勉互勵同成器!闭疗中W相關負責人說,新校區(qū)建好后,老校的一應東西都沒有搬來,唯獨這副對聯(lián)是從老校門口拓印而來再刻寫到新校大門上的,寓意薪火相傳,文脈相承。
“一所新的學校,配套設施缺乏、師資力量不夠、學生結構復雜,需要一切從頭開始規(guī)范、沉淀!痹撠撠熑私榻B,這三年來,學校踐行“以人為本,求真明理,陽光快樂,個性啟航”的辦學理念,全校老師鉚足了勁,走路帶風、披星戴月,重點推進校園文化建設、教師培訓、學生行為習慣培育和家校合作等工作。如今,學校一草一木種起來,一墻一角美起來,更重要的是一支獨當一面的教師隊伍建立起來了,教學質量逐年提升。
2021年是樟浦小學建校91周年。接下來,學校將實施第二個三年計劃——圍繞“德海、學海、書海、觀海、望!薄拔搴!睘橹黝}的校園文化,成就特色文明校園。
。ㄗ髡撸嚎锵娑 作者單位:惠州報業(yè)傳媒集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