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
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據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
東江品牌聯盟 粵港澳大灣區(qū)主流媒體聯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(yè)印務公司 報業(yè)發(fā)行公司 新文創(chuàng)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(fā)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
演播廳 會議室
原標題:
今年是惠州市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十周年
十載守護煥發(fā)古城新顏
深秋的陽光暖暖照在博羅縣泰美鎮(zhèn)的一處三進磚木結構老建筑上,市住建局工作人員和建筑專家正拿著修繕圖紙,為村小組代表講解“修舊如舊、保持原貌”的設計方案。這里是始建于清代的聶氏宗祠,2022年被評定為博羅縣歷史建筑,今年被列入了惠州市歷史建筑維護修繕補助計劃。這筆補助將有效解決宗祠修繕的資金難題,加上專業(yè)團隊的支持,能讓承載著村民記憶的老建筑得以重生,村民們都很高興。
今年是惠州市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十周年。10年來,我市通過立法先行、普查建檔、微改精提、修繕活化,大力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。那些承載著城市記憶與鄉(xiāng)愁的文化遺產,正以其獨特魅力,繼續(xù)講述著惠州這座千年古城的動人故事。

2022年以來,我市推動190余處歷史建筑維護修繕。這是惠州蘇東坡祠。(資料圖片)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
制定名城保護政策體系,推進數字化檔案建設
文化傳承,法治為基。自2015年取得地方立法權后,我市將《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》作為第一批立法項目,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。之后我市相繼頒布施行了《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》等法規(guī)文件,讓名城保護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。
同時,我市大力配套資金補助政策。2021年我市修訂了在全省首創(chuàng)具有示范意義的《惠州市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扶持辦法》,在保持原有獎勵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、非遺項目的基礎上,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(每處每年3萬元)和市級非遺項目(每項每年2萬元)納入扶持范圍。2022年初設立了名城保護專項資金,同步出臺《惠州市歷史建筑維護修繕補助辦法》,提出非國有歷史建筑全面修繕最高可獲市、縣兩級財政共60萬元補助,日常維護每年可定量獲2萬元補助。
為更好摸清名城保護家底,我市持續(xù)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,推進數字化檔案建設。截至目前,我市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,中國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1個,各級文物保護單位、每一棟歷史建筑都擁有了自己的“身份證”和“戶口本”。市民只需掃描建筑物標牌上的二維碼,就可獲取其基本信息與歷史脈絡,一鍵了解“前世今生”。
“繡花”功夫延續(xù)建筑生命,活化利用留住鄉(xiāng)愁記憶
制度設計為我市名城保護工作搭建了“四梁八柱”,資金保障為其注入了源頭活水,而構建系統(tǒng)完備的協(xié)同推進機制,正是確保各項舉措從“紙上”落到“事上”的關鍵所在。據了解,我市成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,組建專家?guī);建立專家咨詢制度,深入項目一線“問診把脈”;縣(區(qū))住建部門牽頭組織規(guī)劃設計、城管執(zhí)法、文物部門主動服務,深入歷史建筑修繕現場,實地解決政策和技術問題,打通歷史建筑保護修繕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從2022年至今,我市已推動190余處歷史建筑維護修繕。從防治白蟻到增加消防設施,從檢漏屋面到加固結構,老建筑的生命在精細化的呵護中得以延續(xù)。為讓老百姓居住得更舒心,我市組織開展水東街、金帶街、淡水老城歷史文化街區(qū)微改造,實施“三線下地”“雨污分流”等惠民工程。同時,創(chuàng)新業(yè)態(tài)導入,吸引原住民回流創(chuàng)業(yè),如位于水東東路158號的民國古騎樓變身瓷藝咖啡館,成為網紅打卡點。
這正是我市名城保護“以用促保”理念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我市積極探索保護活化模式,不斷打造“經濟興、文化盛、遺產活”的局面。塑造了賓興館、東坡祠、東湖旅店等文化遺產精品,成為展示科舉、東坡文化與紅色教育的重要場所。水東街成功創(chuàng)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(qū)、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(qū)等“國字號”品牌,2020年以來接待游客超2000萬人次,營業(yè)額近20億元。依托名鎮(zhèn)名村看得見的鄉(xiāng)愁之美,推動傳統(tǒng)村落活態(tài)傳承:秋長谷里通過市場化模式盤活舊村資源,博羅旭日村依托古驛道大賽完善旅游設施,傳統(tǒng)風貌建筑(公產房)變身縣區(qū)非遺館,響起“非遺少年說”的朗朗童聲……
如今,我市還將持續(xù)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工作,惠州這座千年古城正在煥發(fā)文化傳承的新活力。
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通訊員羅杰 殷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