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
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(shù)據(jù)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
東江品牌聯(lián)盟 粵港澳大灣區(qū)主流媒體聯(lián)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(wǎng)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(yè)印務公司 報業(yè)發(fā)行公司 新文創(chuàng)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(nóng)產(chǎn)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(shù)發(fā)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
演播廳 會議室
開欄語: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承與發(fā)展,強調(diào):“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,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!睘樯钊雽W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,挖掘惠州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和特色文化,惠州日報社陸續(xù)推出“惠州大宅傳奇”“惠州尋龍記”等系列文化紀錄片,從惠州風物、非遺、人物、歷史、文化和發(fā)展等角度,系統(tǒng)展示惠州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和特色文化。
解說詞是一部紀錄片的重要元素,是對紀錄片信息表達的有聲語言,可以彌補畫面無法展現(xiàn)的內(nèi)容,《惠州日報》今起推出“解說·惠州記憶”欄目,通過展示系列文化紀錄片的解說詞,讓讀者了解更多紀錄片畫面之外的故事,敬請垂注。
第一集
惠州第一大圍屋
【解說】
如果能和這座大宅的主人對話,你會問他什么呢?
【畫面字】
崇林世居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,號稱“廣東第二大屋”“惠州第一大屋”,于清朝嘉慶三年(1798年)創(chuàng)建,因其始建者文昭公號崇林,故圍屋取名為“崇林世居”,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。
【解說】
200多年前,鎮(zhèn)隆葉氏葉文昭花費畢生心血和錢財打造了這座“崇林世居”,葉家前十代人都住在這里。
崇林世居坐西南朝東北,總面闊128米,總進深約130米,占地面積約1.66萬平方米,有一種說法是它的面積相當于兩個喬家大院。
從外至內(nèi)共由池塘、禾場、首圍、祠堂、望樓五部分組成,四周圍墻高9米,內(nèi)有住房262間,被縱橫9條天街相隔,又由天井相連,形成“九廳十八井”。首圍、祠堂、崇林樓(望樓)是圍屋的主體建筑。其中,三圈回形建筑和三進式祠堂的布局,就猶如一個巨大的“回”字。
客家圍屋建筑在防御方面尤為突出,崇林世居防御性強,易守難攻。
【同期】
賴瑛 惠州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博士
惠州的客家建筑的出入口,一般有三個大門,中間的大門,兩邊再開一個門。大門的設置又非常講究,有兩道這種防御的體系。我們客家建筑在外墻基本上沒有外窗,它是(屬于)封閉的,在墻體外墻上,還布置了很多槍眼。
在中軸線最后一個,它叫做望樓,讀書的地方,其實也有那種軍事上的瞭望的一個作用。另外一個是走馬廊,把我們那個客家建筑的最高位置、可以瞭望的那一圈全部把它串聯(lián)起來,方便在防御的時候互相支持。
(崇林世居)排水方面做得很不錯,前低后高的整體布局,剛剛好是我們傳統(tǒng)的村落或者建筑排水所需要的坡度,當然還有很多細節(jié)的地方,比如說明溝暗渠。
【解說】
圍屋建筑采用了大量傳統(tǒng)技藝,使用了大量工藝品,使圍屋顯得古樸典雅。傳統(tǒng)技藝有石刻、石雕、木刻、木雕、灰塑、瓷嵌、磚雕、壁畫等,它的瓷嵌技藝在惠州建筑史上首開先河。
【畫面】運用瓷嵌技藝所制的壁畫。
【解說】
它的壁畫寓意深刻,有的象征富貴吉祥,有的表示忠孝仁義,有的祈望登科入仕。
葉氏后人葉春華講述,圍屋內(nèi)有多塊匾牌對聯(lián)寓意深刻,“南陽綿世澤,東粵紹家聲”“學東平王格言,為善最樂”“遵司馬公遺訓,種德唯先”,表明不忘先祖遺風,并要發(fā)揚光大。
“樹德務滋”“為善最樂”“敬凜三畏”“燕翼貽謀”“積厚流光”,表明對后人寄予的厚望,還有“乾元用九,巽命錫三”,充滿了《周易》的神秘,這些石碑、匾牌、對聯(lián),已成為崇林世居的靈魂所在。
第二集
揭秘大宅門
背后的首富
【解說】
百年風雨,鑄寫大宅傳奇。少年文昭公不安人后,走南闖北,鹽業(yè)生意越做越大,創(chuàng)下令人艷羨的基業(yè),成為當?shù)刂睿ó數(shù)厥赘唬?
【畫面字】
崇林世居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,號稱“廣東第二大屋”“惠州第一大屋”,于清朝嘉慶三年(1798年)創(chuàng)建,因其始建者文昭公號崇林,故圍屋取名為“崇林世居”,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。
【解說】
葉文昭,生于清雍正七年,于清嘉慶八年去世,享年75歲。文昭公娶了兩任妻子,原配吳氏生了六個兒子、兩個女兒,繼室馬氏生了兩個兒子。
文昭公靠賣鹽起家,這一點廣為葉氏后人熟知!赌详柸~氏大成宗譜》有一篇《昭公頌》,詳細記錄了葉文昭的創(chuàng)業(yè)歷程。
【同期】
葉春華 葉氏后人
崇林世居的老祖宗,以前是靠販鹽、走私鹽,從開始用挑(的方式),然后用雞公車來推,后面就組織了一個團隊去販鹽了,他的生意越做越大,最后生意做大了,可能是做到國外去了。
因為他見識很廣,到處走南闖北,所以他建造崇林世居的時候呢,(崇林世居)不單只有我們傳統(tǒng)的建筑風格,還有西方的建筑風格,中西結(jié)合。
我們的祖宗(葉文昭),他走南闖北,到過很多地方,了解到了那個景德鎮(zhèn)的瓷器是非常有名的,建造崇林世居,他心中已經(jīng)有一個藍圖了。
在建造的過程當中,他親自到景德鎮(zhèn)去挑選那些瓷器,來做那壁畫。
【解說】
傳說有一天晚上,葉文昭做了一個夢,夢到何仙姑托夢說,距此不遠的山下有一塊好地方,適合建房,這個地方就是鎮(zhèn)隆大山下,今崇林世居所在地。
【同期】
羅東 惠陽區(qū)作家協(xié)會副秘書長
我們客家人建造這個客家圍屋講究風水,崇林世居所處的位置,它叫大山下,背后是連綿起伏的群山,看上去背景像一條游走的游龍,這個地方前面又是地勢比較開闊,在這個山區(qū)里面有這么大的開闊的地,也不是很常見的,風水比較好的地方。
【同期】
賴瑛 惠州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博士
通常情況下,中間的棟梁到前檐口叫前坡,(建筑的)前坡代表前人,它會略微短于中間的棟梁到后面的檐口的那個距離,建筑的后坡代表后人,就是寓意說,我們的后代人丁越來越興旺。
【解說】
葉文昭建造崇林世居時,已是古稀之年,圍屋建好后,他要兒孫抬著他繞天街一周,邊走邊聽著兒孫的講述,邊情不自禁地連聲叫好。1802年一個晚上,葉文昭安詳?shù)嘏c世長辭。
第三集
石碑上的
舊案迷蹤
【解說】
大宅傳奇,勖哉后世。在崇林世居正門后的一個牌坊壁畫上,中間有一位騎馬的官員,還有許多隨從,周圍是歡迎的人群,左側(cè)是一些村居,把衣錦還鄉(xiāng)的場景和當時崇林世居周圍地貌描繪得栩栩如生。
【畫面字】
崇林世居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,號稱“廣東第二大屋”“惠州第一大屋”,于清朝嘉慶三年(1798年)創(chuàng)建,因其始建者文昭公號崇林,故圍屋取名為“崇林世居”,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。
【解說】
文昭公逝世后,葉氏后人不忘祖訓,不斷對崇林世居進行完善和擴建。
【同期】
葉春華 葉氏后人
崇林樓,一共有三樓,它有幾個功能作用,第一個就是家族議事的地方,它還有一個功能,就是供學子學習的地方。
【解說】
讀書人在葉氏家族有著重要地位,崇林世居宗祠的入口上方掛著文魁和亞魁兩塊牌匾,訴說的正是葉氏的崇文重教。
葉文昭第五代后人葉樹綱,是崇林世居出的首位舉人,三十八年后,崇林世居迎來了第二位舉人葉蓉煌。
葉氏族譜對這兩位舉人的記載不多,但在崇林世居的一幅壁畫上,有對舉人衣錦還鄉(xiāng)的記錄。壁畫沒有落款和文字,里面所描繪的是葉氏某位舉人衣錦還鄉(xiāng)的真實場景還是后人想象的?目前不得而知。然而廣為人知的是,崇林世居確實人才輩出,“先生多過金罌,秀才多過棺材”的評價并不為過,其中又有一番淵源。
【同期】
葉春華 葉氏后人
以前聽村里的老人說,葉氏的私塾不僅男子來讀書,女子也一樣可以讀書識字,當年女子在書塾,一般是學三從四德之類的書籍,為的是“端風俗”。
【解說】
1850年,在族中先賢的提議下,葉氏后人仿清朝太子書齋式樣興建學堂,辦了仰岱山房。
民國初,仰岱山房更名為仰岱小學,葉氏后人還是一如既往地捐資助學,六世孫葉德隆捐資白銀二千,在仰岱小學興建了兩座教學樓。
像其他大家族一樣,崇林世居也有著嚴格的宗族管理制度。
【同期】
葉春華 葉氏后人
嫁進來的女人,她一生只能夠走兩次這個大門,一次就是嫁進來的時候,坐著花轎進來的,另外一次就是死了以后,用棺材抬出去的。
【解說】
走進崇林世居的大門,在大門廳內(nèi)右側(cè)墻上是一塊黑色石碑,雖有劃痕,但上面字跡清晰可認,記載著崇林世居十則規(guī)條的詳細內(nèi)容,還有中舉后人葉蓉煌寫的序和落款。
【同期】
羅東 惠陽區(qū)作家協(xié)會副秘書長
我們留意到這十則規(guī)條專門有一條提到要“重國課”,意思是無論買什么東西買什么產(chǎn)業(yè),都要迅速交清稅費,不要拖到下一年來交。
【解說】
在崇林世居大門廳內(nèi),與十則規(guī)條石碑相對的左側(cè)還有一塊石碑,刻的是清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惠州府判決的一宗官司告示。
所涉案件是大山下葉姓、塘肚鄉(xiāng)黃姓和大帽圍周姓,三姓村民爭水。在告示中,惠州府明確了葉黃兩姓在天旱時得水八成,周姓得水二成,并詳細寫出了分水的方法:通過兩道閘門控制水量和放水時間。宣統(tǒng)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惠州府對此作出了判決。
歷代因爭水械斗,倚強凌弱、世代結(jié)仇者頗多,但像葉氏家族通過打官司來和平解決爭水糾紛的估計不多。因此在葉氏后人看來,這一宗官司就是葉家子孫遵紀守法、踐行十則規(guī)條的明證。
200多年后再來崇林世居,讀了百年碑文,看了依然煥彩的壁畫,弄懂了內(nèi)涵豐富的對聯(lián),聽了代代流傳的故事,或許你就會明了崇林世居耕讀傳家的精髓,是用一座學堂來育人,用十條鄉(xiāng)規(guī)來立德。
。愌┥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