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
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(shù)據(jù)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
東江品牌聯(lián)盟 粵港澳大灣區(qū)主流媒體聯(lián)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(wǎng)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(yè)印務公司 報業(yè)發(fā)行公司 新文創(chuàng)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(chǎn)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(fā)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
演播廳 會議室
原標題
東坡這樣點評同時代惠州官員
他倡導廉干、清約、恤民等廉政理念,向上級推薦優(yōu)秀官員
到惠州后,經(jīng)由程鄉(xiāng)(今梅縣)令侯晉叔,蘇軾和斷絕42年關系的親表哥、前姐夫程之才恢復了聯(lián)系。時程之才任“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”,掌廣南東路的刑獄公事、察不決案件、復審案牘并兼勸課農桑、舉刺官員,是主管公檢法、農業(yè)、推舉考察干部的省領導。紹圣二年(1095),程之才兩次視察惠州都面見蘇軾,這直接給蘇軾在惠州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。同時,蘇軾更是借程之才的影響力,完成了助建東新橋等民生善舉。
正是在這些事情推進中,蘇軾發(fā)現(xiàn)推官柯常等官員的品行優(yōu)秀,他寫信向“舉刺官員”的程之才點評并推薦,其關鍵詞是“廉干”“清約”“恤民”“有心力”“有氣節(jié)”。
縱觀蘇軾一生,這些評語,正是其為政為官的廉政理念。
蘇軾一生都在踐行“廉”。
蘇軾書法作品中的“廉”字。
廉干:
廉潔、干練高于能力、政績
紹圣二年(1095)六月,可能是為建東新橋事,蘇軾向程之才介紹了推官柯常,說柯常“柯推良吏,冠一郡也……實見其有風力廉干”。
紹圣三年(1096)一月,為處理博羅大火,他又向程之才介紹推官黃燾“實甚廉干,郡中殊賴之”,并特地問詢“不知今歲舉削能及之否”,關心上級對黃推官的考評。
有幸的是,這封信后世稱為《黃燾貼》,現(xiàn)存于天津博物館,是蘇軾存世不多的書法作品之一。
著名的《六事廉為本》,是蘇軾年輕時的應考習作,值得細讀。所謂“六事”,是《周禮》所載官員須遵循的六條準則:廉善、廉能、廉敬、廉正、廉法、廉辨。
蘇軾最強調的是“廉”。他主張以“廉”來考評官員!芭e其要兮,廉一貫之”“悉本廉而作程”,要把廉潔作為考評的根本準則、一條主線來貫穿全程。而且,要“先責其立操,然后褒其善理”,先考其廉潔的操守,將廉潔置于能力、政績之上來進行考評。因為,他覺得“擬之網(wǎng)罟(gǔ),先綱而后目;況之布帛,先經(jīng)而后緯”,只有抓住廉潔這個“綱”和“經(jīng)”,方能綱舉目張,正確無誤地評判官員的稱職與否及其功績大小。
南下惠州經(jīng)過虔州(今贛州)時,他在《廉泉》寫到“有廉則有貪,有慧則有癡”,貪與廉可能會伴生,但早在《六事廉為本》里,蘇軾就強調了“功廢于貪,行成于廉”,官吏的事功荒廢于貪行、德行完成于廉潔,廉潔清白,乃是為官者的最高范式和做人底線。
清約:
清廉節(jié)儉、清靜自守,政事清明簡約
紹圣二年(1095)七八月間,蘇軾寫信給程之才,托嚴推官“有兩事面聞”,應該是東新橋和增葺軍隊營房事,他介紹到“嚴令清約,恤民之心”。
幾個月前,從永嘉(今溫州下轄)來惠州探訪的惠誠要回去了,蘇軾寫信付其帶給那里的12位老朋友,信中提到可久和清順兩位僧人,稱其“清介貧甚”,后世《清順可久傳》評注“清約介靜”,可見,蘇軾對“清約”的理解,還是清廉、清貧之意。
同時代的司馬光,在給兒子司馬康的《訓儉示康》中,對“清約”也有闡述。司馬光有感于“近歲風俗尤為侈靡”,專門給兒子舉了個例子:張文節(jié)為宰相時,就說過“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”,我今天的俸祿可以舉家錦衣玉食,但這個俸祿不可能長期啊,以后“一旦異于今日,家人習奢已久,不能頓儉,必致失所”;司馬光還告誡兒子,君子也好小人也好,要寡欲,才能遠離災禍豐碩家庭,如果多求妄用,就會敗家喪身,居官場就必索賄居鄉(xiāng)間就成盜賊,所以,“侈,惡之大也”。
蘇軾在《赤壁賦》里所說的“茍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”,其在廉潔意義上而言,跟司馬光的寡欲少求也是一個道理,不是我的,一毫也不取。
蘇軾和司馬光的“清約”,都是相對應“侈靡”的。
恤民:
悲憫、同情、憂慮人民疾苦
紹圣二年(1095)八月,蘇軾給程之才寫信匯報惠州“米賤已傷農矣”,有點贊太守詹范“極有恤民之意”。
蘇軾一生宦游多州,“恤民”之事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遭貶嶺外,也是揣著憂國憂民的“恤民”情懷遠行的。
南下惠州路過南康(今贛州下轄),作詩《南康望湖亭》曰“許國心猶在,康時術已虛”,表明朝廷不取我但我家國熱血并未冷卻;在廬陵(今吉安)時遇見曾安止,作《秧馬歌》附于其《禾譜》之后,不久,他將秧馬推廣到惠州和陽羨(今宜興)。
在惠州,蘇軾借程之才影響力,完成了多件民生善事,更是他“恤民之心”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而著名的《荔支嘆》,則表達了對“歲貢”的滿腔激憤,這是根植于對底層的關切與同情,是深深的“恤民”。
晚年,蘇軾進入了他政治思想的全新境界,即從“是否有負吏民”來判斷政治生活的價值,其價值標準已不在廟堂而轉向了民間。
有心力:
用心為人民服務,努力為老百姓辦事
紹圣三年(1096)正月初一,博羅縣發(fā)生大火,蘇軾寫信給程之才,請求支援惠州的災后重建。因為“火后事極多”,他推薦了縣令林抃,點評其“林令有心力,可委”。
恩師歐陽修的為官箴言“不問吏才能否,施設如何,但民稱便,即是良吏”,用現(xiàn)在的話語來講,要為人民服好務,最終以人民的“稱便”來考量自己,這對蘇軾的影響應該是巨大的,已經(jīng)成為他的立身自覺。在朝,他“因法以便民”;在民,在惠州的他雖不再是“吏”,也明白“區(qū)區(qū)效一溉”獻出微薄之力也只是杯水車薪,但他也無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,還是“僭管官事”,這是蘇軾的政治底線。
陸游《跋東坡墨跡》寫到“公不以一身禍福,易其憂國之心,千載之下,生氣凜然,忠臣烈士所當取法也”,不計禍福,憂國之心賦于生民,于民用心用力,是對蘇軾“民本思想”的高度贊譽。
有氣節(jié):
立朝大節(jié)極可觀,才高意廣
紹圣三年(1096)一月,蘇軾又書信給程之才。信中,蘇軾專門提及“侯晉叔,實佳士,頗有文采氣節(jié),恐兄不久歸闕,此人疑不當遺也”。這是蘇軾知道程之才要離職北歸了,請求程之才要安排好侯晉叔這個有文采有氣節(jié)的佳士。
侯晉叔,就是當年將蘇軾和程之才再次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程鄉(xiāng)令,程鄉(xiāng)當時并非惠州府所轄,但因為與蘇軾以及惠州的關系,我們也一并議論。《宋人傳記資料索引》記“侯晉叔,后知南恩”,南恩,治今陽江一帶,相當于從梅縣縣長調任了陽江市長,蘇軾沒看錯。
有文采嘛,我們不提,但“有氣節(jié)”,是為最高評價也。
浩然之氣、包容之氣、耿介之氣、超然之氣、豪放之氣、至大至剛之氣、文人氣節(jié)、政治風骨,歷史上論蘇軾的氣節(jié),其論著該是汗牛充棟了,無不予以最高評價。
蘇軾的“氣節(jié)”,也可以理解為“立朝大節(jié)”。蘇軾是以“立朝大節(jié)”為當世所首肯的,曾持不同政見的劉安世對其學生說“東坡立朝大節(jié)極可觀,才高意廣”,這是說蘇軾堅持獨立政見,既不附和新黨也不迎合司馬光。南宋孝宗皇帝也肯定蘇軾的大節(jié),謂其“不可奪者,峣然之節(jié)”。
這是蘇軾胸懷天下心底無私、走出廟堂、邁向黎民百姓之所致,是其氣節(jié)所致。
吏治:
依法治吏保證官吏為政清廉
紹圣二年(1095)五月,蘇軾寫信給程之才“示諭修橋事”,說到“吏暗而孱,胥狡而橫”(胥:xū,小吏),他擔心官員們把修橋的錢“必四六分入公私下頭”,把錢分了然后把橋“做成一座河樓橋也”,他提出了一些修橋建議。
面對“吏暗而孱,胥狡而橫”,蘇軾有治理主張。早在嘉祐六年(1061),26歲的蘇軾和弟弟一起“應制科試”,蘇軾向皇帝提交了策論文章《進策論》,其中的《策別》有四個方面:課百官、安萬民、厚貨財、訓兵旅,就是關于包括官吏及社會治理具體的措施。
蘇軾提出的“課百官”,是講吏治問題的。他有六點主張:一是“歷法禁”,要求“用法始于貴戚大臣”,法律面前人人平等;二是“抑僥幸”,裁汰冗官;三是以“決壅蔽”,排除障礙;四是以“專任使”,提高辦事效率;五是“無責難”,避免罰錯人;六是“無沮善”,鼓勵有上進心的官員,避免貪污腐化更加肆無忌憚。在“課百官”后,蘇軾又繼以“安萬民”,進一步闡明“民為邦本”的思想。
其“課百官”之六法,是從“依法治吏”出發(fā),從制度上加強官吏的管理、考評,以保證官吏為政清廉,以建設一支事有所主、上下相通、反饋迅速、富有效率的隊伍。
蘇軾更推崇“吏治”,他認為,吏治好,則“天下清明而治平”。
蘇軾兼過幾年“知制誥”,專門代擬王言、草擬誥命、撰寫官員任命文件的詞頭,其對官員的點評文字,真有千鈞之重,可見蘇軾對惠州這幾個官員的點評之分量。
那個時代的官員監(jiān)察,是“臺諫制度”,這是宋代政治制度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之一。王水照先生認為,“臺諫制度”是范仲淹那一代改革者留給宋代歷史的最大成果,其在蘇軾的心目中幾乎是神圣的。蘇軾就是懷著對“臺諫制度”的敬畏,沉浮宦海,即使“不得簽書公事”,還是以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政治責任感,重新煥發(fā)出政治熱情,主動以臺諫要求來觀察周邊影響周邊,力促官員清廉,盡可能多地完成利民之事,以得民“稱便”。
而“廉干、清約、恤民、有心力、有氣節(jié)”,雖點評的是九百多年前的惠州當?shù)毓賳T,體現(xiàn)的是蘇軾的為官之道、廉政理念,但也正是我們當代應該學習的,借用陸游的話,“當取法也”。(文/圖 老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