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
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(shù)據(jù)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
東江品牌聯(lián)盟 粵港澳大灣區(qū)主流媒體聯(lián)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(wǎng)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(yè)印務公司 報業(yè)發(fā)行公司 新文創(chuàng)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(fā)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
演播廳 會議室
高大的門面、古老的磚墻和歐式風格的豪華裝飾……漫步在繁華的東平大街上,一座歐陸風格的老洋房在鬧市中默默矗立,這座建于1935年的東湖旅店在現(xiàn)代建筑群中顯得尤為醒目和耀眼?谷諔(zhàn)爭時期,這家旅店作為中共惠陽縣委設立的秘密交通站,見證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,100多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通過這里得以脫險。如今,這里已打造成為“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”,是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,也是惠州首個市一級“國家安全教育基地”。
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,今年4月15日是第七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,不妨借此機會,到東湖旅店來一趟“紅色”之旅,追尋先烈足跡,感受革命先輩們?yōu)閲野参K鞒龅呐拓暙I。
小小旅店 見證一場“秘密大營救”
走進旅店內,古樸的青磚墻和綠色的琉璃瓦錯落有致,原裝的地板、扶梯雕花、西式壁爐,見證著當年的氣派、典雅。而革命戰(zhàn)士用過的舊實物和一張張泛黃舊照,仿佛帶人重回那個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。
時針撥回到上世紀。1941年冬,日本侵略軍向九龍新界發(fā)起猛烈攻擊,香港淪陷,眾多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被困于香港,危在旦夕。1942年的春天,在中共中央、廣東黨組織精密部署下,東江抗日游擊隊以最快、最安全的方式,將文化名人轉送到各游擊區(qū)和大后方。一場驚心動魄的粵港“秘密大營救”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鋪展開來。
這場“秘密大營救”歷時近200天,中國共產黨與日軍、偽軍、土匪等斗智斗勇,出奇制勝地營救出滯留香港的抗日愛國文化界人士、民主人士及其家屬800余人。沿途跋山涉水,遭遇匪徒、躲過追殺、住過草寮……這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不費一槍一彈,護送全員脫險,無一人犧牲,無一人被捕,可謂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。
在這場“秘密大營救”中,當時年僅22歲的地下黨黨員盧偉如(時任惠陽縣委武裝部長、組織部長、宣傳部長),假扮香港富商租下東湖旅店這個要塞之地作為中轉站。從1942年1月初開始,茅盾、廖沫沙、韓幽桐、胡繩、張友漁、鄒韜奮等文化名人從香港經(jīng)寶安白石龍,被護送至惠州東湖旅店落腳,在這里下榻、休整。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通過這座旅店秘密中轉,悄無聲息的沿江北上,陸續(xù)轉至大后方。
這場被茅盾稱之為“抗戰(zhàn)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”,為中國百年文化薪傳,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此次營救行動不僅體現(xiàn)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事業(yè)歷來的高度重視,對優(yōu)秀知識分子的殷切關懷,更顯示出黨對保護文化火種、延續(xù)中華文脈的卓越遠見,許多獲救的文化精英和愛國民主人士,成為各個文化藝術領域的領導者和佼佼者。
修舊如舊 變身“紅色打卡地”
光陰荏苒,驚心動魄的戰(zhàn)爭硝煙已散。作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,東湖旅店建筑是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。經(jīng)過修繕活化,從2019年起,東湖旅店被打造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,列入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、惠州市國家安全教育基地,全面展陳這段大營救歷史。
與大多數(shù)革命文物陳列館、展示館、博物館等采用“圖片+文字+實物”的傳統(tǒng)展示方式不同,東湖旅店注重人物歷史活動場景的復原再現(xiàn)。在這里,每一位前來游覽的觀眾,都可以感受當年文化名人圍坐享用團圓飯的場景。二樓展廳內還設計了一座茅盾夫婦銅像,他們手捧佳肴,還原1942年大年夜夫婦倆親自下廚烹飪家鄉(xiāng)名菜“風味雞”的場景。
廖承志的“惠州詩草”、鄒韜奮的“早出晚歸”、廖安祥的“源吉行”、港九疏散委員會的“周密部署”……在二樓大廳外的電子閱覽屏上,一個個故事帶領觀眾走進大營救歷史中的生動細節(jié)。
歲月長河,歷史足跡不容磨滅,時代變遷,英雄精神熠熠生輝。據(jù)悉,東湖旅店開館三年多來,就已接待國內外游客超過十萬人次,線上游客超過百萬人次。不少營救者和被營救者的后人紛紛前來參觀,追尋著前輩的足跡,重溫東湖旅店的故事,感受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。
文 惠州報業(yè)全媒體記者劉乙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