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拔窮根不摘窮帽絕不收兵!”從踏上龍門縣藍田瑤族鄉(xiāng)上東村的那刻起,劉艷軍就給自己立下了“軍令狀”。他是市委辦公室四級調研員、上東村第一書記,自2016年4月參與精準扶貧工作以來,他扎根瑤鄉(xiāng),帶領村里的黨員干部群眾“跑步前進”。在脫貧攻堅戰(zhàn)圓滿收官之時,上東村也從一個“臟亂差”的落后小山村,蝶變成為小橋流水、步步美景的美麗新農村。
劉艷軍
“送錢送物不如建設個好支部”
劉艷軍扎根瑤鄉(xiāng)5年多,除了完善硬件設施、鋪筑產業(yè)興村發(fā)展特色路外,還非常注重強班子、帶隊伍,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夯實了基層組織建設基礎,極大增強了上東村的“造血”能力。
“送錢送物不如建設個好支部。”劉艷軍說,駐村工作組以“規(guī)范提檔升級、組織力提升”等為主題,突出重點抓好基層組織建設,全面實施“強村固組”工程。
劉艷軍說,駐村工作組以教育管理不規(guī)范、基層黨建標準不規(guī)范等問題為突破口,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和黨員隊伍教育管理,錘煉黨性修養(yǎng),完善各項規(guī)章制度,以制度管人管事。
“通過幫扶,上東村黨總支部的戰(zhàn)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(fā)揮。”劉艷軍介紹,針對在外務工流動黨員較多、經常性教育難組織的特點,除了督促他們積極參加所在單位黨組織活動外,村黨總支還建立了“上東村黨員之家”微信群,為在外黨員搭建教育學習的便捷平臺。
補齊產業(yè)短板,解決群眾就業(yè)難
“市委要求將上東村打造成省級扶貧示范村,在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。這就意味著,上東村的扶貧工作不僅要做得好,還要出新出彩。”劉艷軍說,作為軍轉干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,心里暗暗立下“軍令狀”:要改變貧困,先改變自己。
從機關到鄉(xiāng)村,扎下根來,才能把“兩條心”變成“一條心”。劉艷軍白天走訪貧困戶了解情況,晚上熬夜歸整扶貧資料,堅持“以真心贏民心、聚脫貧向心力”信念,周一到周五吃、住、工作都在村里,很快就融入上東村。
劉艷軍與村“兩委”班子一起謀思路、出主意,找準產業(yè)興村突破口。去年底,成功引進大型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田園綜合體項目,每年為村集體增加近百萬元收入,并較好地補齊產業(yè)短板和解決群眾就業(yè)難問題。他還為該村爭取了韶惠高速公路的一個出口,為大項目落地奠定了交通優(yōu)勢。村民稱他這是為上東村做了一件“功在當代、利在千秋”的事。
文/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實習生黃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