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
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據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
東江品牌聯盟 粵港澳大灣區(qū)主流媒體聯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(yè)印務公司 報業(yè)發(fā)行公司 新文創(chuàng)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(fā)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
演播廳 會議室
青山對歌情深深,畬音絲竹樂滿天。4月11日,在悠揚的畬歌環(huán)繞中,惠東縣首屆“三月三”畬族文化節(jié)在九龍峰角峰村啟幕。
敬攔門酒、跳竹竿舞、品長桌宴、舞篝火歌......在此次文化節(jié)上,身著畬族傳統服飾的村民、來自各地的畬族同胞以及各民族朋友同聚一堂,共同慶祝這個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節(jié)日。
民俗盛會引各地畬族齊聚一堂
惠州惠東是個多民族相融共處的地方。此次活動以歌為媒、以舞為魂,全面展現了畬族文化魅力。
據考證,元末明初,惠東境內便已有畬族活動足跡,人們過著“隨山散處,刀耕火種,采實獵毛,食盡一山則他徙”的生活。明中期后,惠東畬族群眾逐漸由游耕轉向定居,從山上到山下,從鄉(xiāng)村到城鎮(zhèn),最終形成今日以角峰、南一、南二、大湖洋、新村等5個聚居村小組的分布格局。
位于九龍峰旅游區(qū)長坑村的角峰畬族村民小組,建在半山腰上,海拔400多米。在這里,常住人口30多戶將近200人,主要有盤、藍兩大姓氏,從事農耕為主,擁有耕地100多畝。
如今,當地還保留著畬族特色的石頭房子和用石頭堆砌而成的羊腸小道,別有一番原始生活的風情。
活動當天,角峰村的畬族村民以畬族彩帶和馬甲為禮,向嘉賓傳遞著美好的祝愿。隨后,攔山門、唱山歌、跳竹竿舞、畬鼓、彩帶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逐一展開,將畬族文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;舞臺上,身著畬族鳳凰圖騰服裝的女孩,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個眼神中,都訴說著畬族文化的古老傳說。
“三月三”是畬族的傳統節(jié)日,對于畬族群眾來說,每年的這一天都將舉行盛大歌會,祭祖先拜谷神,載歌載舞,熱鬧非凡,還要吃烏米飯,款待來客。這一節(jié)日承載著對祖先的緬懷和對自然的敬畏,并在時代發(fā)展中,成為展示民族文化、凝聚民族精神的盛大舞臺。
此次文化節(jié),除了當地畬族村民以外,還邀請了來自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,惠東縣大湖洋畬族村、永和村畬族新村,博羅縣橫河鎮(zhèn)嶂背畬族村,以及增城區(qū)正果鎮(zhèn)畬族村等各地的畬族同胞,大家齊聚一堂,共襄盛會。
當天,九龍峰畬族文化展覽館正式揭牌,該展覽館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了解和學習畬族文化的窗口,也為游客開啟了一扇探索畬族文化的大門!拔幕褂[館將成為九龍峰旅游區(qū)的一張新名片,歡迎游客前來探尋畬族的神秘與魅力!本琵埛迓糜螀^(qū)黨工委書記劉冠軍說。
民族特色文化賦能鄉(xiāng)村振興
隨著夜幕降臨,盛大的長桌宴和篝火晚會將節(jié)日氛圍推向高潮。
長桌宴上,賓客們圍坐一堂,共享美食,感受著畬族人的團結與熱情;篝火晚會上,畬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,熊熊燃燒的火光,照亮了畬族文化的發(fā)展之路。
這幾年,角峰畬族村的絕美梯田在網絡走紅。每當秋季來臨,疊疊的金色稻田引來無數游客前來觀光、拍照。然而,此前的角峰村,卻因山路蜿蜒、地勢崎嶇,缺少基礎設施和旅游開發(fā),發(fā)展較為滯后。
“我們通過爭取上級支持,累計投入約2000萬元,對角峰村開展整體規(guī)劃和設計,先后完成蓄水池、道路硬底化、角峰登山道、觀景臺、文化活動場地等提質升級建設!眲⒐谲娊榻B,通過將村里梯田、茶園、果林和獨特的自然資源相結合,打造出了極具特色的畬族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村。
隨著旅游事業(yè)的不斷升溫,角峰畬族村村民紛紛吃上“旅游飯”,日子越過越紅火,有效帶動村莊經濟發(fā)展。
下一步,角峰村還將引進親子游玩、團建營地、民俗風情美食街等項目,建設完善游客服務中心、停車場、購置接駁車等基礎設施,將畬族文化旅游打造成為惠東山區(qū)旅游新名片。
民俗活動是地域文化里的獨特風景線,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習俗活動,帶有著強烈且顯著的文化符號。隨著時代演進,如何讓民俗活動在激起情感共鳴同時,又能推陳出新,并成為振興發(fā)展的突破口,至關重要。
以此次文化節(jié)為契機,惠東還積極組織特色農特企業(yè)參與展示,琳瑯滿目的農特產品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。
“畬族文化節(jié)是一次展示民族文化、促進民族團結的盛會,對保護和傳承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積極意義!被輺|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黃利勇表示,惠東將繼續(xù)大力推動傳統文化振興,通過舉辦文化展覽、經貿洽談會等活動,助力畬族文化的傳播,為民族地區(qū)的經濟社會發(fā)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。
文字:惠報全媒體記者洪鵲兒 通訊員陳超
圖片/視頻:惠報全媒體記者朱金贊